作者 | 齐希 编辑 | 鹤翔公司出品 | 分销商业财经 5月16日,名争创品集团公司(NYSE:MNSO;HKEX: 9896)公布了截止3月31日的2023财政年度第三财政年度(3.31会计年度)需经审计工作财务报表半年报显示,名争创品在调查报告期中同时实现销售收入29.5亿,较上年降幅为26%,较上上半年环比降幅为18.4%。

图源:名争创品新一代半年报在本会计年度名争创品同时实现织田11.61亿,环比降幅高达64.4%,环比快速增长16.5%该会计年度的织田率为39.3%,虽然较上年的30.2%下跌了9.1个基点,但环比来看,却比上上半年的40.0%有所下滑。
名争创品创办人叶一峰在半年报会议上指,该季报名来争创品的2023年获得了两连胜,但在两个月前统计数据向好的年半年报正式发布彼时,却流出名争创品三位常务董事长共同增持补仓的消息。

图源:网络据联交所调查报告书公布,名争创品继续执行常务董事、继续执行总裁李敏信和独立非继续执行常务董事朱拥华两人始终在已连续增持手中的名争创品股权,积攒共增持97.10万股,补仓439.46亿美元,约港币3022万元并且,就在半年报正式发布的当日,。
联交所也公布了关于名争创品集团公司内更改常务董事的调查报告书,当中上述增持的继续执行常务董事李敏信芬瑟岛在列,称因年龄其原因退任继续执行常务董事一职。

图源:联交所调查报告书继续执行常务董事相继增持股权又退任,是耐人寻味还是ST智慧?为何管理层在公司股价持续下跌,且获得“两连胜”的季节相继增持,是有什么内幕消息信息提前知悉,亦或名争创品目前的公司股价已到达地板?比“下”虽如一,增速却见底
叶一峰将这份半年报称为“两连胜”的其原因是当中有一项统计数据创下了发展史新低,即修正后的净利率调查报告期中,非国际财务报表原则(Non-IFRS)修正后净利润为港币4.8亿,环比快速增长336%,环比快速增长29.5%

图源:名争创品新一代半年报修正后织田率为16.4%,较上上半年的15%又快速增长了1.4个基点,创发展史新低,也让名争创品的公司股价在半年报公布后相继下跌截止5月23日收盘,名争创品(HK:09896)报33.25港币/股,香港股市市值为420.18亿。

图源:exile从公司股价趋势图可见,在名争创品刚上市的三个月内公司股价始终下跌,但是在去年11月企稳反弹,一路下跌名争创品在2022年上半年之前已经已连续三年亏损,而公司股价的转捩点正是名争创品正式发布2022年第三会计年度半年报彼时,半生半年报靠著环比强势快速增长48%的海外销售收入让其扭转乾坤。
好景不长,到了2023年第上半年,名争创品的海外销售收入占比开始下降,从此前的接近半成到如今的不到三成新一代半年报显示,在调查报告期中名争创品的中国区销售收入为21.5亿,环比快速增长18.1%;海外销售收入为8亿,环比快速增长54.6%,但环比却下滑13%。
海外销售收入占比的下滑主要是由于国内市场的复苏,此前受疫情影响国内不少名争创品门店客流量暴跌,国内销售收入在2022年第四会计年度环比骤降25.8%因此,与上年的低基数作对比,国内销售收入的环比大幅度下跌并不意外这是。
消费者长时间被压抑的线下需求被重新释放的结果,名争创品下滑的电商统计数据也能很好地佐证这一点。

图源:名争创品2023年第上半年半年报汇报作为此前无法到店的替代选择,在线下消费回暖后,名争创品的电商销售收入统计数据立刻回落调查报告期中,名争创品的电商销售收入为1.67亿,环比降幅23%,而环比降幅为10%,下滑趋势明显。
统计数据的回落也证明,即使经过三年疫情的特殊情况,也并没能有效培养起名争创品用户的电商心智由于去年12月正是国内疫情政策放开的节点,因此单看新一代财政年度的环比统计数据会受较大的市场因素影响而当我们将周期拉长至9个月,不难发现,名争创品的国内销售收入板块大部分还是呈降幅趋势。

图源:名争创品新一代半年报截止2023年3月31止的9个月内,名争创品国内业务同时实现销售收入50.87亿,环比降幅为6%。

图源:名争创品新一代半年报如上图所示,名争创品的门店数量增速乏力自2021年后,其国内门店新增速度就放缓至个位数因此,针对名争创品的国内业务,「分销商业财经」的观点与往期半年报观点一致:本季报的国内环比增量是基于政策放开与去年低基数的正常表现,一旦将时间范围拉长,就掩盖不了名争创品国内业务增速见底、趋向瓶颈的现状。
近一两年名争创品靠出海的强势快速增长换来了漂亮的整体销售收入统计数据,但随着国内消费恢复平稳,海外门店拓张的边际效应逐渐减少,那么回归快速增长乏力的业绩是否会像退潮后般逐渐显露?出海可解近忧,难消远虑名争创品海外的门店快速增长不仅为其销售收入带来了强劲动力,还贡献了逐年上升的织田率。
在上上半年的半年报电话会上,叶一峰就坦言;“名争创品国际业务的织田率为45%左右,相较于国内的35%要高出不少。”尤其是美国市场,已经已连续两个会计年度成名来争创品海外市场中收入最高的一个区域。

图源:名争创品新一代半年报为何名争创品海外织田率比国内高出一大截?这背后的其原因并不难理解,毕竟商品的本质不变,但是计价单位从港币换成了美元,由此名争创品出海后能同时实现销售收入和织田率双重高涨举个例子,如国内定价29.9元港币的名争创品盲盒,在英国的名争创品则定价为10磅左右,约合港币87元,粗略估算下来是前者的近3倍。

图源:网络从定价和定位上可看出来,不同于名争创品在本土消费者心目中树立的“十元店”“平价低端”的品牌形象,在海外市场名争创品开始往“中端”“潮流”上靠近纵使整体织田率不断提升,国内门店却始终面临着平均年化收入逐年下滑的尴尬现状。
此前的中期调查报告显示,国内门店的平均年化收入从2021年的250万元减少至190万元。

图源:名争创品新一代半年报门店到手的收入变少了,加盟商的加盟意愿度自然也随之下降就“卖店”这门生意,名争创品单靠加盟费也能稳赚不赔,可一旦加盟商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加盟扩张门店的速度一旦慢下来,名争创品的销售收入齿轮也就会随之迟缓。
因此,海外寻找增量并非意味着一劳永逸,一旦新鲜感褪去,门店拓张速度放缓,雷同的经营模式是否也会让海外门店同国内一样重蹈覆辙?值得一提的是,叶一峰在名争创品的加盟模式上还玩起了国内外“双标”根据此前的年报显示,虽然都是以加盟为主,但国内大部分为“名创合伙人门店”模式,而海外大部分是“代理门店”模式。

图源:名争创品2022全年半年报直营店、名创合伙人门店与代理门店的三种模式形式各不相同当中,国内的加盟即合伙人门店模式,还有着总店运营,而海外的代理门店,是直接找当地财团合作,货品则实行买断制,而运营其实也逐渐脱离了总部的管控。

图源:有数虽然这种代理模式能够让名争创品在海外短时间内快速拓张,但缺乏品牌总部监管运营,也意味着容易出现各类因管理不力导致的乱象,进而触及品牌的核心名誉。

图源:Instagram正如此前在国内互联网引起争议的“日本娃娃”事件,系名争创品西班牙Instagram官方账号将身着中国旗袍的娃娃错误翻译为“日本艺妓”虽然名争创品道歉表示海外门店的社交账号没有归总部管理,属于门店自主行为,但既然顶着“名争创品”品牌开店,门店的一举一动自然也都代表了“名争创品”这一品牌。
在“去日化”整改之前,名争创品海外众多门店中仍以“日本品牌”自居,在门店宣传语上写着FROM JAPAN(来自日本)。

图源:Instagram此前,名争创品高管在与蒙古、保加利亚等国签约时,甚至直接悬挂上了日本国旗,此举广受诟病。

图源:网络口口声声誓要打造“超级品牌”的叶一峰,却一再模糊国产品牌的身份,连国籍都不敢大方承认的品牌,又有何底气成为“超级品牌”?

图源:网络可以预见的是,缺乏监管的海外门店将成名来争创品接下去发展的隐藏“雷点”,一旦操作不当甚至会反噬国内市场品牌的美誉度从“山寨品牌”到超级品牌,互联网拥有记忆虽然有句热梗称“互联网没有记忆”,但恰恰是无法被抹去的发展史信息痕迹让“黑发展史”无所遁形,细心的网友更是让名争创品“前后不一”的言论不攻自破。

图源:微博名争创品最初不仅仅是“伪日系”那么简单,而是从品牌、商品到合伙人都是“山寨”的产物有“广州阿富”之称的叶一峰,是个很精明的商人,此前创办的饰品连锁品牌“哎呀呀”也曾开遍全国大小乡镇,成为众多90后女孩的青春回忆。
名争创品就是重新以日系包装的“哎呀呀”进行品牌升级,曾经在名争创品的推广初期,仅拥有200多家门店的名争创品便号称全球拥有3000多家店铺,而实际上那3000多家门店正是被升级优化的“哎呀呀”叶一峰对于名争创品的“日化”改造渗透到了方方面面,不仅LOGO设计参考优衣库,店内简约的装修风格也与无印良品相似,而商品SKU和风格又与日系平价零售品牌“大创”高度重合,。
可谓是“集各家之所长”除了品牌LOGO和门店设计之外,最初名争创品旗下的产品外包装设计也参考了多个国际品牌的热门单品,如仿照国际香水品牌祖马龙、洗面奶酷似曼秀雷敦等,几乎陷入了“拿来主义”的狂热的地步

图源:网络此举让名争创品深陷抄袭风波,天眼查显示,名争创品(广州)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多达372个司法风险,当中相当多的是与知名品牌产生了法律纠纷。

图源:天眼查在“司法风险”的公开信息一栏中可见,光是2023年,名争创品就被全棉时代控告“侵害外观设计专利权”,以及被“著作权侵权纠纷”等当上文的“旗袍娃娃”事件被曝光并引发舆论风波后,名争创品虽然官宣推进“去日化改造”,但在「分销商业财经」看来,这只是做到了一个品牌的“基本操作”,甚至也只是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之举。
伴随着国内消费者的观念转变,“日韩”光环不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反之国潮、国货等元素大行其道这点同样在元气森林、奈雪的茶等“伪日系品牌”上面都得到了验证,且不约而同地开启了“去日化”改造相比之下,名争创品也十分讨巧地向“国潮”靠拢,推出各类国潮IP以及和故宫相关的联名产品,并卖力宣传“中国制造”。
究竟是不忘初心的爱国,还是“怎么赚钱怎么来”的逐利?

图源:网络从整个消费趋势来看,去除“日系标签”只是最基本的一步,究其根本,要明白此前消费者更青睐日货到底意味着什么?除了部分的单纯“媚日”,更重要的是蕴藏在日系品牌背后的靠时间沉淀的品牌信誉,即代表着高品质、耐用的产品价值。
而以名争创品为代表的这些“伪日系”品牌只学皮毛不学精髓,更多在设计、包装和宣传上“山寨”,却没有在产品质量上深耕谈及品牌升级时,叶一峰也坦言,名争创品过去的产品是浅研发、买手制这也是名争创品目前距离叶一峰口中的“超级品牌”相差甚远的尴尬之处。

图源:网络纵使靠出海来抬高身价,依旧改变不了名争创品由于低质低价、低成本而导致屡屡被诟病的产品质量频频曝光的质量安全事件,如名争创品指甲油致癌物超标、金属饰品有害元素超标等事件,也无法让消费者对于名争创品的“高质量”身份建立认同。

图源:微博此前在国内,这类事件并没有引起太大风波,主要其原因有二:一是顾客对于“十元店”的定位本身就没有过多质量上的期待,二是因为低价也很少顾客会过分追究产品质量,尤其在一分钱一分货的消费认知中,名争创品更多与“一次性”挂钩。
但是名争创品如今作为一个在海外开设数千家门店的上市品牌,任何一举一动都将无限被放大。

图源:网络再者,海外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更加敏锐,若一旦爆发产品质量事件,对名争创品品牌以及旗下所有门店都会造成不小的损害简而言之,“低价”是名争创品的优势,但“高质量”才是“超级品牌”的充分必要条件在名争创品的全球品牌战略升级正式发布会上,叶一峰表示希望通过IP、设计、品牌等高附加值的内容,提升产品的溢价和吸引力,将冲动或功能型消费的顾客,转化为具备一定忠诚度的用户。
简而言之就是“卖得更贵点”,当“十元店”不再保持低价优势时,消费者是否还会继续买单呢?